咨询热线:0558-2809069  0437-3226636

1619-1908

《清朝文献通考》记:东丰县“明为海西卫叶赫、哈达、辉发三部地,……天命年间设盛京围场,协领守之。”据地方史料记载,后金天命4年(公元1619年),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一统海西、建州等地,驭王者之威,巡猎至此。罕王深为梅花鹿之神骏所倾倒,慨叹此间地宝物华,盖世无伦。因清太祖建都盛京(今沈阳),遂将此地辟为“盛京围场”,以供王族狩猎,择地讲武,备训卒徒之用。大清盛京围场总共105围,辽源境内有32围,其中东丰境内有22围。围场内林丰树茂,飞禽走兽异常活跃,清朝的历代皇帝几乎无不御驾亲临,到这里狩猎巡幸。清太宗皇太极就曾三次到东丰一带狩猎过。

围场设立之初,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很多猎物,其中以梅花鹿为主要贡品。据《盛京典制考备》中记载:盛京围场每二年一次捕鹿羔六十只,每年进贡都有皇帝朱批数列。以鹿计,有干鲜鹿肉、鹿舌、鹿尾、鹿肚、鹿筋、鹿肺、鹿肝等十几种之多。”那时因围场没开禁,贡鹿多由官兵们捕获。官兵们捕鹿用的办法是“哨鹿”,即狩猎人携枪带箭,进入深山寻找鹿群。一旦发现鹿群,就在草丛中举起假公鹿头,嘴里吹哨,发出“呦呦”的声音,把母鹿引出来。这时,官兵们包抄过去,一点儿一点儿的缩小包围圈,把鹿逼到比较开阔平坦的地方射杀。这种办法很难捕到活鹿,所以上贡给朝廷的贡品中,很少有活鹿。直到嘉庆、道光年间,八旗武备松弛,皇帝光顾围场次数渐少,导致围场日渐松禁,晚清时期,从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热河等省“闯关东”的流民涌入围场打猎、垦荒人数日益增多,于是便出现了“鹿趟”。所谓“鹿趟”,就是骑马绕山脉跑一趟,这一“趟”的范围内划归一户,猎户就在划定的鹿趟内狩猎。不久,东丰县境内就有48家鹿趟猎户私猎圈养梅花鹿,围场内捕鹿的陷阱有900余处。当时,鹿趟分布很广,东丰县的清末《养鹿官山图》再现了当年鹿趟圈养梅花鹿的状况。而随着围场的开禁,“鹿趟”的出现,上贡给朝廷的贡品中出现了活鹿,因为猎人们捕鹿的方法是用“窖鹿”。“窖鹿”就是在梅花鹿经常出没的地方,挖一个陷阱,这个陷阱长8尺、宽8尺、深6尺,然后在井的顶部和中部摆两层井字形木杆,两层木杆的距离一般为4尺左右,下层木杆结实,上层木杆则又轻又细。摆放好木杆后,用枯树枝覆盖,上面铺上浮土和草皮子,从外表看,一点儿也看不出痕迹。陷阱造好后,再在它的两侧摆上一些较大的树枝为路障,迫使鹿走入陷阱。陷阱挖成半月后,上面长出了新草,一点儿新鲜泥土的气味也没有了,这个时候就可以窖鹿了。梅花鹿受惊之后,一般习惯于沿着经常走的路线逃跑,窖鹿就是根据鹿的这一习性发明的。窖鹿时,猎人们带着猎狗拉网似的围山赶鹿,大声呼喊,鸣枪敲锣。被猎人们赶得惊惶失措的鹿,顺着设有陷阱的路逃跑,跑着跑着,就掉进了陷阱里。只见鹿被架在底层的木杆上,四脚腾空,动弹不得。于是,猎人们跳下井去,用绳索把鹿的腰部系好,拖出陷阱,装进事先打造好的“囚车”运回家去。当年,猎户们捕鹿一般都在秋季,因为这时的梅花鹿膘肥体胖,正是发育最好的时期。

光绪3年(公元1877年),慈禧太后的妹妹婉贞带领一批人马来东丰(当时叫大肚川)围场游猎。返京时,各种车辆装满了珍禽异兽和各类山珍。回京后,在拜见慈禧太后时,将东丰风景如何秀丽、梅花鹿如何多等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。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兴趣,他命恭亲王奕䜣亲自到东丰勘查入围流民狩猎梅花鹿的情况。奕䜣在东丰勘查时发现,从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热河等省“闯关东”的人相当多了,许多地方已经垦荒为田,出现了阡陌纵横、地垄相接的景象。奕䜣回京后,向慈禧太后建议,在东丰县境内,将比较有影响的48家“鹿趟”组织起来,由官府协助捕鹿为朝廷进贡。慈禧太后听后认为有道理,便命人将48家“鹿趟”户主召集到伏力哈色钦(今小四平镇),宣读懿旨,进行册封。猎户史庆云因狩猎经验丰富,威望较高,被封为“鹿趟”总头。从光绪4年(公元1878年)起,这48家“鹿趟”就正式接受了为清廷捕鹿、贡鹿的任务。

复一年地捕鹿、贡鹿,到了光绪二十一年(公元1896年)的时候,一些猎户感到,年年捕鹿,鹿越来越少,如此下去,就很难应付皇差了。怎么办?他们从捕来怀孕的母鹿在圈养过程中生下小鹿这件事上受到启发,心想,可否把捕来的梅花鹿圈养起来,进行繁殖,那样不就解决鹿源的问题了吗?可是圈养鹿,必须派人进京,面见慈禧太后,请求建一座鹿苑。

赵允吉进京时,猎户们凑集了20头活鹿和鹿鞭、鹿尾等鹿品十余种,装了20多辆马车。赵允吉随同盛京派来的官员、护兵一起向北京进发。到了京城后,盛京官员领着赵允吉拜见了太监总管李连英。李连英将赵允吉领到养心殿,面见慈禧太后,向太后述说了鹿越来越少,希望朝廷能批准建鹿苑养鹿的想法。慈禧太后恩准了赵允吉的请求,并封赵允吉为七品鹿鞑官,赐官服一套、花翎帽一顶、官靴一双、黑红棒两根、虎头牌一块。另赐养鹿官山地40里,拨40名骑兵一年的军饷,在伏力哈色钦建造皇家鹿苑,为朝廷养鹿贡鹿。七品鹿鞑官赵允吉从京城返回后,带领官兵和养鹿伙计以伏力哈色钦的一条街为中心,划十字,丈量了方圆40里作为养鹿官山地,大兴土木,建造皇家鹿苑。

光绪二十二年(公元1897年),朝廷将东北的吉林、宁安、牡丹江等地猎户所捕到的活鹿以及48家“鹿趟”的鹿,都集中到伏力哈色钦,由赵允吉圈养,总共60多头。

赵允吉建起了一座能容纳100多头鹿的鹿圈,称之为“腰鹿圈”,也叫第一鹿圈(在今古年水库西边),同时建起了家眷住宅和养鹿丁役宿舍。赵家门前东西两侧分别立着御赐的黑红棒,对侵犯官山地者或盗窃鹿圈财物的人,可以打杀勿论。门上高悬木刻的虎头牌,以示皇权。

鹿苑里喂鹿、管理鹿圈的丁役称为鹿倌,按朝廷旨意,每人头上要戴一顶伞形竹制的帽子,帽尖有一个木头疙瘩,并饰以犀牛毛的红缨。鹿苑的鹿倌、炮手(保家护圈的兵丁)、男仆、女佣等有40多人,这些人分工很明确,有的打猎、“窖”鹿、养鹿,有的在养鹿官山地开荒种粮食、蔬菜,以供人吃和喂鹿、喂牛马;炮手每人都有快枪,日夜巡逻,保护鹿苑安全,以防止土匪抢劫滋扰。此外,还有猪倌、马倌、车夫等。

由于鹿苑繁殖的鹿越来越多,鹿鞑官赵允吉于光绪二十四年(公元1899年)在今小四平镇街里又建起了可养鹿三、四百头的第二鹿圈,并重建家宅。这次赵允吉从外地请来了能工巧匠,精心施工,建起了青砖黑瓦的住宅。住宅分东西两个四合大院。东院北侧有正房七间,东西厢房各九间,南趟临街房八间,中间是大门洞,四周有围墙,全是砖瓦结构。这是赵允吉和少当家的——长子赵振山及家眷的住宅。围墙大门前的左右两侧有上马石、下马石,门旁肃立御赐黑红棒,房门洞的门楣上高悬虎头牌。房门前有一座半尺多厚、一丈多宽、七尺多高的影壁墙,上面雕刻着奔腾跳跃栩栩如生的祥鹿图。大门洞里面有一座屏风。正房的客厅雕梁画栋,陈设豪华。

西院建筑布局大致与东院相同,是赵允吉次子赵振鳌、三子赵振江和鹿倌、炮手、大小管家及伙计们的住宅。赵家的住宅和鹿圈占地面积约有2.5万平方米。据说,皇家鹿苑新的建筑竣工之后,光绪皇帝曾带领文武朝臣到伏力哈色钦巡幸,并赐给赵允吉一些珠宝玉器,又拨了一些白银,鼓励发展养鹿事业。

光绪二十六年(公元1901年),29岁的赵振山开始代替父亲押运贡鹿进京朝贡。宣统年间,皇家鹿苑继续给皇宫贡鹿。宣统三年(公元1911年),皇帝溥仪封赵振山为六品鹿鞑官,赐黄马褂一件、花翎帽一顶、红背带一条、龙头拐杖一根,并由奉天省旗务司拨银一千六百九十两,作为扩大皇家鹿苑养鹿的费用。当年,皇家鹿苑进贡的梅花鹿有的送往京西“万牲园”(今北京动物园)饲养,有的放进皇宫御花园的“鹿苑”,供皇帝和嫔妃们观赏。

六品鹿鞑官赵振山回到家乡后,跑马占地,很快就拥有良田、山林四万余亩,饲养梅花鹿500多头。此后多年,赵允吉致力于鹿苑的维护、规划、扩大,不断将鹿苑规范化,其子赵振山跟随父亲养鹿,1901年,29岁的赵振山代父押贡鹿进京,1902年清朝皇室决定将盛京围场和皇家鹿苑解禁,形成当时的西安县(今辽源)和东丰县这座神奇的古城福地。